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黄帝功德大典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刘洪涛编著

    
  迎时气,五郊之兆,坛皆三尺,阶无等。
  立春之日,迎春于东郊,祭青帝句芒,车骑服饰皆青,歌青阳。
  立夏之日,迎夏于南郊,祭赤帝祝融,车骑服饰皆赤,歌朱明。
  先立秋十八日,迎黄灵于中兆,祭黄帝后土,车骑服饰皆黄,歌朱明。
  立秋之日,迎秋于西郊,祭白帝蓐收,车骑服饰皆白,歌西皓。
  立冬之日,迎冬于北郊,祭黑帝玄冥,车骑服饰皆黑,歌玄冥。
  ——选自《后汉书·祭祀中》
  注:汉刘邦入主关中以后,立栎阳为国都,补充黑帝,五畦崇拜和祭祀黄天后土是秦汉至唐历代中央“郊天礼”的重要内容。白帝祠,栎阳、秦汉二畤均在今西安市阎良区。汉北畤。“汉高帝二年(前205)六月东击项籍而还入关,问:故秦时上帝祀何帝也?对曰:四帝。有白、青、黄、赤帝之祠。帝曰:吾闻天有五帝,而有四何也,莫知其说。于是帝曰:吾知之矣。乃待我具五也。乃立黑帝祠,曰北畤。”1980年,陕西户县文化馆征集到一件祭祀铜鼎,为古栎阳文物,上刻“栎阳高平宫金鼎”等14字。今存户县文物保管所。白帝因被封为守山神,其封地在今华山一带,故各地的守山神皆为西岳金天大帝。荆山的守山神也不例外,后土祠献殿前的西岳殿,供奉的也是西岳金天大帝,即白帝。而汉所祭白帝名蓐收。
  中山在富平县。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阳,荐之甘泉,鼎至中山,氤氲有黄气盖焉。……高阳峰在县西北三十五里。漆沮水在县西北四十里,亦名石川水,自华原县(耀州)界来。
  ——选自[明]嘉靖《陕西通志·富平县》
  乐视台,在(富平)县西南二十里,世传汉武帝游乐于此。
  ——选自[明]嘉靖《陕西通志》
  郑白谣
  田于何处?池阳谷口。
  郑国在前,白渠启后。
  举臿为云,决渠为雨。
  水流灶下,鱼跳入釜。
  泾水一石,其泥数斗。
  且灌且粪,长我禾黍。
  衣食京师,亿万之口。
  ——选自《汉书·沟洫志》
  注:“田于何处?池阳谷口。”是指从今三原到断原口关中平原的这一片广袤土地。谷口,亦名断原口,此处非泾阳郑国渠首之谷口,郑国渠首之谷口在古代称瓠口,在中山西邸,此“谷口”处无田。
  “谷口春涨”是古时候栎阳的一大景观。由于栎阳西北田高,泾渠不能列。每值春涨,无论男女老少,皆执锸争引,不终日而千顷弥漫。陶然可乐也。(郑国渠引泾至洛含引石川河水,只有春涨时,谷口的田地才可浇灌。)由于郑白渠两条水利工程的修建,“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,关中遂成沃野,永无凶年。”从这篇诗歌中我们可以领略汉得天下以后,以古邑栎阳为开国国都,汉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民族回到关中,复垦种田、恢复生产时的情景。唐以后因为主要发展白渠,郑国渠遂被湮废。不过,这一景观被收录在清乾隆《临潼县志·景胜篇》,已被中华儿女永久性地保存的心目中。
  (刘邦)令叔孙通与鲁诸生共起朝仪,颇采古礼,与秦仪杂就之。乃令群臣习肆。
  ——选自[明]嘉靖《陕西通志》
  三田在县(临潼县)北三田村,即古之田真兄弟和合,紫荆花复茂处。
  ——选自[明]嘉靖《陕西通志·古迹》
  注:清《临潼县志》载:“田真墓,在县北三田村,田广、田庆附。”其注曰:按,礼泉县谷口亦有“田真墓”,不如临潼三田村之侍远而有据也。而临潼县北之“三田村”,即今阎良区之“三贤村”,在今西安市阎良区北屯街道办,三贤村有“三贤祠”,并有古遗石“紫荆遗迹”一通,已轶。
  田真京兆人,兄弟三人共议分财资,皆平均,唯党前余一株紫荆树,共议欲破为三片。明日就截之,其树即枯死。田真大惊,谓诸弟曰:“树本同株,闻将分析,是以憔悴。是人不如木也!”因悲不自胜,不复解树;而树竟应声荣茂。兄弟相感,遂合财产,称为孝门。田真仕至大中大夫。
  ——选自吴均《续齐谐纪》
  万年陵在临潼县东北七十五里,《汉书》:高祖十年,太上皇崩,葬万年县。师古曰:“高祖初居栎阳,故太上皇因在栎阳。”及崩,葬其北原上,名曰万年陵,因建万年县,置长丞。
  中山原 习称凉村原。据明万历《富平县志》记载:“中山,山下有万泉涌出。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阳,鼎至中山,氤氲有黄气。盖即此”。
  北白渠亦名大白渠。西自三原县界流来,经县。溉脾阳、大泽、丰瑞三乡四十里。有斗门十五所。其水东入漆沮河。
  ——选自[明]嘉靖《陕西通志·富平县》
  


黄帝功德大典/刘洪涛编著.—西安:太白文艺出版社,2011

您是第 位访客!